苦路十四站
2013级 张一然
Der Jesus wird zum Tode verurteilt.
Jesus nimmt das Kreuz auf seine Schultern.
苦路(Kreuzweg)是指天主教的一种重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过程的宗教活动,也被称作“拜苦路”,主要进行于四旬期1期间。17世纪时方济会士圣利安纳开始宣扬拜苦路的敬礼,最后在1731年教宗克勉十二世确定14处地方为苦路地方和敬礼仪式,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重编其内容。
电影《苦路十四站》以此为题,看似讲述了一个极端宗教狂热而引发的悲剧故事,但在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迷思背后,其对人性的探讨走得更远。
Jesus fällt zum ersten Mal unter dem Kreuz.
Jesus begegnet seiner Mutter.
十四岁少女玛丽亚生活在一个传统天主教家庭中,从小受到天主教传统原教旨主义思想的熏陶,自从开始上天主教慕道课以来,恪守教义的玛丽亚便远离了流行文化,抵抗撒旦化身的种种诱惑。这些诱惑包括美丽的衣服、甜点以及摇滚乐,她一概敬而远之。
玛丽亚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对待自己的长女尤为强势,严厉地约束着玛丽亚的日常起居和交友状况。玛丽亚小心翼翼地努力达到母亲的要求,同时暗自做出了一个危险的决定:为了让沉默多年、疑似罹患自闭症的弟弟开口说话,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祭”给上帝。2
Simon von Cyrene hilft Jesus das Kreuz tragen.
Veronika reicht Jesus das Schweisstuch.
与此同时,玛丽亚在现世的苦难也不曾停止:自己“拒绝诱惑”的行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甚至遭到了迁怒;在学校由于对流行音乐的排斥而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继而受到别人的嘲笑;情窦初开的朦胧情感在神父含蓄而又强硬的告诫下被强行摧毁……精神上备受折磨的玛丽亚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而当她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她的弟弟托马斯却开口说了人生中第一句话“玛丽亚去哪儿了”。
何等神奇,而又何等讽刺。
Jesus fällt zum zweiten Mal unter dem Kreuz.
Jesus begegnet den weinenden Frauen.
影片的主演之一,玛丽亚所在教区神父的扮演者弗洛里安•斯泰特曾形容自己的角色“表面上一团和蔼掩盖了内心的邪恶”。作为天主教传统原教旨主义的代言人,影片中几乎所有冲突矛盾都是因为玛丽亚对他的教诲的信任与贯彻而引起。即使在广泛信教的德国,这种对教义的恪守和对欲望的克制也十分罕见,少女的身体与精神在夸张化的冲突中来回撕扯,在临终前还领了圣餐3,最后在神父和母亲的面无表情的注视下死去。
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样一个传统教派中也掺杂了“非传统”的成分,例如玛丽亚的母亲认为巴赫和格里高利的圣咏是正面的、值得肯定的音乐,灵魂乐、爵士等则被看作是魔鬼的节奏,会引人走向堕落。但实际上巴赫是忠诚的路德教派(新教)信徒,完全属于传统天主教的抨击范畴。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相比起对一些宗教理论的精准还原,很难说这不是导演有意为之,为这个墨守“陈规”的宗教氛围添上一抹嘲讽的色彩。
我不信教,也不想妄议这部影片所揭示的宗教狂热问题。但我相信,“宗教”这一概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出错的始终都只是人本身而已。
Jesus fällt zum dritten Mal unter dem Kreuz.
Jesus wird seiner Kleider beraubt.
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在于家庭教育。对于不信教的观众而言,宗教话题距离我们实在太远,然而本片所反应的家庭矛盾显然更实在可感,甚至带有一点“中国特色”。
玛丽亚的母亲在家中具有绝对威权,强势地要求家庭成员(特别是玛丽亚)无条件服从自己的一切命令。每当玛丽亚做了什么不合她心意的事情——即使是诚恳地坦白自己善意的谎言——都会招来她的怒骂甚至冷淡的驱逐。在玛丽亚的父母为她挑选棺材的那一幕,我对这个母亲的反感也上升到了顶峰——“根本没有理由悲伤,我们的女儿过着圣洁的生活……我们要确保他人不会遗忘,我们要讲述这个奇迹,直到举行宣福礼4……”
最后,这个强硬的母亲终于痛哭失声。女儿的逝去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连她最笃信的宗教都不能治愈。她也只有在坚硬的外壳被狠狠击破时,才会露出些许柔软的内心。
可惜为时已晚。
Jesus wird ans Kreuz genagelt.
Jesus stirbt am Kreuz.
从家庭转换到学校,苍白沉默的玛丽亚因为不同于旁人的信仰而备受嘲笑、羞辱和孤立。她拒绝跟随流行音乐的节奏跑步,善良的女教师把音乐关掉,同班同学立刻表示“我的宗教禁止我跑圈”“我的宗教要求我倒着跑”;结识了新的朋友,鼓起勇气接受参加唱诗班的邀约,却又因为神父与母亲的双重打击拒人于千里之外……
这其中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得跟你们重申一下宽容的概念。”
“这跟宽容没关系,玛丽亚就可以不宽容了吗?”
我们也许很难体会这种孤独的感觉,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玛丽亚在别人眼中可有可无的固执确是她不可动摇的信条,这使她作为群体中“少数派”的孤独和痛苦逐步加深,而又无形中推动了她内心“殉道”的固执,也许死亡只能是她的唯一结局。
Jesus wird vom Kreuz genommen und in den Schoss seiner Mutter gelegt.
Der Leichnam Jesu wird ins Grab gelegt.
这部电影由14个长镜头连接而成,分别表现了玛丽亚短暂一生中的14个生活场景:与家人散步的路上,图书馆里,餐桌前……世俗的微小快乐只是偶尔展现,很快又被沉重的总基调掩盖。这些故事与观众的日常现实看似相近却又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加引人深思。这些长镜头大多由固定镜头配合阴暗的光线呈现,结构工整犹如肃穆的宗教画。
只有两次例外。
第一次,玛丽亚终于迎来期待已久,同时对她而言也十分重要的坚振礼5,镜头平缓移动,注视着少女摇摇晃晃地走向祭台,而后在礼成的前一刻昏倒在地。而此时她患有长期性流感,同时处于厌食症的边缘——为了“献祭”自己的生命。
第二次,在影片的最后,当洁白的棺材被掩埋在泥土之下,镜头再一次移动,视野从广阔的坟茔延伸至依旧阴沉的天空,仿佛逝者的灵魂升至天际——
苦路十四站之后,是复活。
四旬期:基督宗教的教会年历一个节期,天主教称四旬期,其他教派也称大斋期、预苦期。由大斋首日(圣灰星期三/涂灰日)开始至复活节前日止,一共四十天(不计六个主日)。天主教徒以斋戒、施舍、克苦等方式补赔自己的罪恶,准备庆祝耶稣基督的由死刑复活的“逾越奥迹”。
玛丽亚主动放弃生命进行“殉道”,换取弟弟健康的行为作者不支持,导演不支持,天主教教义也不支持,请勿模仿。
圣餐:基督教各主要派别共有的重要圣事。天主教称此为圣体,使用特制的小圆薄无酵饼。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玛丽亚的教区要求“口领圣体”也就是由神职人员将小饼放入教徒口中,这对当时身体极度虚弱且患有厌食症的玛丽亚而言伤害无疑是极大的。
宣福礼:天主教会追封已过世人的一种仪式,用意在于尊崇其德行、信仰足以升上天堂。它是封圣的第三个阶位。经过宣福的人,其位阶仅次于圣人。
坚振礼:又称坚振圣事或坚信礼、按手礼,是基督宗教的礼仪,象征人通过洗礼与上主建立的关系获得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