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学院硕士毕业生代表宋羽豪在北京外国语大学2024年学位授予仪式德语学院专场的发言,全文如下:
尊敬的领导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阳光再次照耀北回归线后,西三环北路又一批莘莘学子的旅途也将暂告一段落。作为今年德语学院的毕业生之一,能够代表各位行将向人生下一站进发的同学们发言,我倍感荣幸。
从18岁踏出郑外哈佛红的校园,独自北上来到魏公村求学,到25岁在北外德语学院顺利完成本、硕学业,行将踏入职场,一字一句地敲下我的所思所想,七年的时光几乎不给我任何反应的空档,眨眼间飞逝而去。论文答辩结束走出教室时,过去七年间那些珍贵的镜头逐一在我脑海中浮现:拿到北外保送生考试全国第一,自称“郑外一哥”时的扬眉吐气、大学第一堂德语课后兴奋地与同学们互相道着“Wie geht es dir?”时的新奇激动、和德语学院足球队征战赛场,纵使大比分失利也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同朋友们一同准备啦啦操和话剧表演,最后登上舞台完美谢幕的兴奋满足、第一次踏上德意志的土地,喝着啤酒看着落日照在腓特烈大街车站玻璃穹顶时的神游惬意、在哥廷根求学期间碰上疫情,独自隔离在宿舍生活学习的坚韧隐忍、本科毕业与老友开怀畅饮时的难舍难分、在耶拿与来自全球的同学们一起学习新知,游历欧洲的上下求索、到如今即将完成硕士学业、迈入人生全新阶段时的百感交集……七年的大学生涯,带给我的不止学术知识领域的熏陶,更是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结合发展以及无限的精神财富。
而我这七年记忆中所浮现的点点滴滴,只是德语学院众多毕业生丰富多彩经历中的一个缩影。拥有五千年璀璨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与身处欧罗巴心脏诞生无数英雄豪杰的诗人与思想家之国的美好邂逅,机缘巧合而命中注定地将我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汇集在西三环北路,在我们的青春华章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德语学院的这些年里,我们逐渐从彼此问候着“Guten Tag”, “Wie heißen Sie”,担心着每一次德综课前的听写又会出现什么让人抓耳挠腮的偏难怪词的懵懂少年少女,到如今能够探讨卡夫卡与托马斯曼,分析句法语义,对德国外交与经济现状了然于心,能够对中德跨文化场景下各种实际现象做出解释并提出建议的初出茅庐的Germanist,从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学习到各种德语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方向研究,我们背后付出的努力终究不会说谎。时间见证着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作为一名在北外德语学院学习七年的硕士毕业生,我的发言也许很难精准地描述出行将毕业的各位本科的学弟学妹或是博士的学长学姐这些年来的心路,但我相信,无论是继续升学、步入职场还是进入高校,继续播撒自己的知识,亦或以后是否还会继续从事和德语相关的学习和工作,在德语学院的这数年,都会给我们未来人生发展的轨迹留下深刻烙印。
学业之外,我们也在德语学院和同学们在文体各项领域一起并肩作战,留下了许多深刻回忆。无论是运动会一起排练啦啦操的瞬间,还是和付思霸在绿茵场上共同拼搏的每一刻,给我带来的独特青春记忆都不可替代。作为一名体育迷,我也一直在关注着德语学院各大运动队的发展,并在大一时默默许愿,希望毕业前能看到我们自己的球队捧得北外杯,而今年的瓦莉霸圆了我的梦想,希望不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文体领域,我们德语学院都能够在未来的漫长征途上不断突破自我,成为引领北外进步的一股力量。
最后,我谨代表今年德语学院的众多毕业生,向曾经帮助、支持过我们的各位家人、师长、同学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向未知而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寄予我们美好的希冀。
旧的篇章已经圆满落幕,新的道路已徐徐呈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分享在论文致谢时写成的拙作《西江月》一首,聊以感怀,并于诸位共勉:
春秋几度知否,
启帘再迎晨光。
漫卷诗书续新章,
浊酒共话既往。
柳绿花红依旧,
斜阳氤氲漫芳。
征程万里鬓未霜,
新曲一篇待唱。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Trotz der Schwierigkeiten und Länge des Wegs werden wir eines Tages unser Ziel erreichen. Solange wir darauf beharren, ist die schöne Zukunft schon in unserer Sicht.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