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谭渊教授应邀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德语文学中的乾隆形象与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德语学院副院长张晓玲教授主持。

谭渊教授系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指委委员、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报告中,谭渊教授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德国对中国的认知起源与发展历程。他指出,18世纪是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时期,中国文化通过瓷器、茶叶等媒介在德国广泛传播,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随后,谭老师分别从瓷器、茶叶、建筑园林、传教士与皇帝的密切往来、农耕技术、官员考试制度、文学作品等方面详细阐释了“中国热”的具体体现。他强调,这股中国风尚不仅影响了德国的艺术审美,还塑造了当时德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御制盛京赋》《三清茶》等乾隆诗作的译介,一个兼具帝王与诗人身份的东方君主形象在德国逐渐传播开来,并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持续焕发生机。在德布林的《王伦三跃》及兰斯迈尔的《考克斯或时间的进程》这两部小说中,乾隆被赋予了丰富多元的性格特质与深刻厚重的文化意蕴。这种复杂、多面的形象,既是对历史的真实映射,也是文化想象的产物,揭示了中西文化交流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与创造性转化。
问答环节,到场师生踊跃发言,就西方画作中的中国人物形象、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偏差等问题与谭渊教授进行了互动与讨论。最后,张晓玲对本次报告进行总结,再次感谢谭渊教授带来的精彩报告。此次讲座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从历史和文学双重视角审视中德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了大家对历史上中西文明互鉴、跨文化对话与理解的认识。
(撰稿:丁奕文)